花生种植中应对病虫害的智慧,核心在于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环境友好、经济有效、可持续的综合管理策略。农民们通过世代积累的观察和现代技术的赋能,在对抗病虫害的斗争中展现出丰富的智慧。
一、 传统经验的智慧(根基与观察)
“看天、看地、看苗情”:
- 看天: 观察天气变化。例如,连续阴雨潮湿天气易发叶斑病、锈病;高温干旱易诱发红蜘蛛、蚜虫爆发。传统经验会据此提前准备或调整管理措施。
- 看地: 了解土壤状况。连作地(重茬)病虫害(如根腐病、茎腐病、蛴螬)往往严重;土壤板结、排水不良地块易发病害。因此,轮作倒茬是最核心的传统智慧之一,通常与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小麦)轮作。
- 看苗情: 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状态。叶片是否出现病斑、发黄、卷曲?茎秆是否有腐烂、虫孔?根部是否有瘤状物、虫咬痕迹?植株是否矮小、萎蔫?这些直观的观察是早期发现病虫害的关键。
农艺措施防控(预防为主):
- 精选种子与种子处理:
- 选种: 选择饱满、无破损、无病斑的种子,汰除劣质、带病种子。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防线。
- 晒种: 播种前适度晒种,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并提高种子活力。
- 传统拌种: 使用草木灰、石灰水、某些植物浸出液(如大蒜汁、辣椒水、苦楝皮浸液)等进行拌种,起到一定的杀菌驱虫作用。
- 调整播期: 根据当地气候和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适当提前或推迟播种,避开病虫害高发期。例如,在蛴螬严重地区,适当晚播可能避开成虫产卵盛期。
- 合理密植: 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保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和传播。
- 清洁田园:
- 清除病残体: 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病叶、烂果,并集中销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越夏菌源和虫源。
- 深耕晒垡: 秋冬季进行深耕,将土壤表层的病菌、虫卵翻到深层,或暴露在阳光下、低温中杀死。
- 合理施肥与水分管理:
- 平衡施肥: 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有益微生物活性,增强植株抗性。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组织柔嫩而易感病招虫。
- 科学灌溉: 采用沟灌或滴灌,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发生。
物理与生物防治(就地取材):
- 物理诱杀:
- 灯光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金龟子(蛴螬成虫)、地老虎、棉铃虫等。
- 色板诱杀: 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粉虱、潜叶蝇等。
- 糖醋液诱杀: 利用某些害虫(如地老虎成虫)的趋化性,配制糖醋液进行诱杀。
- 人工捕捉: 对于大型害虫(如蛴螬成虫金龟子),在发生盛期进行人工捕捉。
- 保护利用天敌: 传统上虽然没有明确的天敌概念,但农民知道田间有吃害虫的“益虫”(如瓢虫、草蛉、蜘蛛),会尽量减少对其的伤害。
二、 现代农业技术的智慧(精准与高效)
抗病/虫品种选育: 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对主要病害(如叶斑病、青枯病、锈病)或虫害(如蚜虫)具有一定抗性或耐性的花生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控基础。
精准的种子处理:- 化学药剂包衣/拌种: 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如咯菌腈、精甲霜灵、戊唑醇等)和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等)进行种子处理,有效防治苗期土传病害(根腐病、茎腐病)和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以及早期刺吸式害虫(蚜虫)。
精准监测与预警:- 田间监测: 利用现代工具(如孢子捕捉仪、虫情测报灯、性诱捕器)结合田间系统调查,更准确地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
- 预测预报: 基于气象数据、历史资料和田间监测结果,建立病虫害发生预测模型,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在最适防治时期用药。
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的应用:- 科学选药: 针对特定病虫害,选择登记在花生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 精准施药: 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和防治指标(经济阈值)决定是否需要用药,避免盲目用药。例如,叶斑病在发病初期防治效果最好。
- 轮换用药: 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
- 合理混配: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科学混配不同农药(杀菌+杀虫,或不同机理的杀菌剂),提高防效,减少施药次数。
- 安全用药: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农产品安全。
生物农药与天敌的规模化应用:- 生物农药: 大规模使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等微生物杀虫剂防治鳞翅目害虫(如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下害虫;使用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等微生物杀菌剂防治叶斑病等真菌病害;利用植物源农药(如印楝素、苦参碱)防治蚜虫、红蜘蛛等。
- 天敌释放: 人工繁殖并释放瓢虫、草蛉、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制蚜虫、粉虱、棉铃虫等害虫。
水肥药一体化与精准农业: 利用滴灌系统,结合施肥进行根部施药(灌根),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提高药效,减少浪费。无人机飞防技术实现快速、均匀施药,尤其在封垄后操作困难时优势明显。
三、 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之道(智慧的核心)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这是植保方针,也是智慧的核心。
传统农艺措施(轮作、清园、健康栽培)是基础防线,构建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现代抗病品种和种子处理是强化第一道防线。物理诱杀和生物防治作为第二道防线。化学农药是最后的、精准的补救手段。
监测预警指导决策: 传统“看天看地看苗情”的经验观察是基础。 现代监测工具(测报灯、性诱剂、田间调查APP)提供更精确的数据。
两者结合,实现对病虫害发生的动态掌握,在最关键、最经济的时机(防治适期)采取最合适的措施。 避免“不见虫不打药”的侥幸和“见虫就打药”的盲目。
环境友好优先: 充分利用传统智慧中的生态调控(轮作、间作套种吸引天敌)、物理方法和生物防治。 现代生物农药和天敌释放技术极大地增强了生物防治的效率和可靠性。只有在病虫害威胁超过经济阈值,且非化学方法难以控制时,才科学、精准地使用化学农药。
知识更新与技术采纳: 农民需要不断学习,理解现代技术的原理和优势(如抗药性管理、生物农药特点),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现代技术(如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无人机)融入自己的种植体系中,替代或优化传统方法中效果不佳或环境不友好的部分(如高毒农药、过度依赖单一措施)。
因地制宜,灵活调整: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
农民需要结合自己地块的具体情况(土壤、前茬、历年病虫害发生史)、当年的气候特点、可获得的资源(品种、农药、设备、技术指导),将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灵活组合,形成最适合自己田块的个性化管理方案。 例如,在根腐病重发区,轮作+抗病品种+精甲霜灵/咯菌腈包衣是核心;在蛴螬重发区,轮作+灯光诱杀成虫+噻虫嗪/噻虫胺拌种+白僵菌灌根是关键。
记录与总结: 智慧的积累在于实践后的反思。记录每年的种植管理措施、病虫害发生情况、防治效果和成本投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下一年的防控策略。
总结:
花生种植中应对病虫害的智慧,是农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系统性思维和动态管理能力。它表现为:
- 敬畏自然,顺势而为: 理解病虫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农艺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的环境。
- 预防优先,层层设防: 建立从土壤健康、种子健康、植株健康到田间生态的多道防线。
- 精于观察,善用工具: 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精准监测,把握防治关键期。
- 生态优先,合理用药: 优先采用环境友好型措施,科学、精准、负责任地使用化学农药。
- 开放学习,持续优化: 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结合本地实际,灵活应用,持续改进。
这种结合之道,不仅有效控制了病虫害,保障了花生产量和品质,更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中国传统农耕智慧在现代农业中的生动体现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