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现象和温度差来解释。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原因: 玻璃杯装冰水后,杯壁温度远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导致紧贴杯壁的空气层温度急剧下降。当这层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凝结成水的温度)以下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冰冷的杯壁上凝结成小水珠,看起来就像杯子“出汗”了。
分步解析(初中物理知识):
冰水使杯壁温度降低:
杯壁冷却周围空气: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空气遇冷,容纳水蒸气的能力下降:
液化现象发生(水蒸气→液态水):
形成“汗珠”:
关键点总结:
为什么常温的水不会? 因为常温水的温度接近室温,倒入杯中后,杯壁温度下降得不多(与室温相差不大),不足以使紧贴杯壁的空气层温度降低到使其容纳的水蒸气过饱和的程度,因此不会发生明显的液化现象。
简单记忆口诀: 冰水冷杯壁,冷壁冷空气,冷气难容汽,汽多变成水(珠)。
希望这个解释能让你清晰地理解这个常见的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