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露的成分是一个复杂的配方体系,旨在提供清洁、起泡、肤感、香气以及特定功能(如保湿、舒缓等)。其主要成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 核心清洁成分 -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
这是沐浴露的灵魂,决定了其基本的清洁力、起泡能力和温和度。它们通过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一端亲油(抓住皮肤和头发上的油污),一端亲水(溶于水被冲走),将油脂和污垢乳化包裹后带走。
主表面活性剂: 提供主要的清洁力和丰富泡沫。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最常见,清洁力强,泡沫丰富。
- 月桂醇硫酸酯钠(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 清洁力极强,泡沫丰富,但刺激性相对较大,价格低廉。常见于强调强清洁力的产品。
- 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Sodium Laureth Sulfate, SLES): SLS的衍生物,通过乙氧基化降低了刺激性,同时保持了良好的清洁力和泡沫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表面活性剂之一。
- 月桂酰肌氨酸钠(Sodium Lauroyl Sarcosinate): 相对温和,泡沫细腻,常用于强调温和性的产品(如婴儿或敏感肌)。
- 椰油酰羟乙磺酸钠(Sodium Cocoyl Isethionate): 非常温和,泡沫丰富稳定,常用于高端或敏感肌洁面/沐浴产品。
- 烷基糖苷类(Alkyl Polyglucosides, APGs, 如癸基葡糖苷 Decyl Glucoside): 来源于可再生资源(葡萄糖和脂肪醇),非常温和,低刺激性,泡沫中等,生物降解性好。常与其他表活复配降低刺激性。
- 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温和,刺激性低,常作为辅助表活与阴离子表活复配,降低整体配方的刺激性,并增加泡沫稳定性。
-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ocamidopropyl Betaine): 最常见,增泡稳泡,降低SLS/SLES的刺激性,提供顺滑感。
- 椰油两性醋酸钠/二乙酸二钠(Sodium Cocoyl Amphoacetate, Disodium Cocoamphodiacetate): 非常温和,常用于敏感肌或无泪配方。
辅助/温和表面活性剂: 进一步降低刺激性,提升温和度和肤感。
-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非常温和,但清洁力和泡沫相对弱,常作为乳化剂或增溶剂。
- 椰油酰胺 DEA / MEA / MIPA: 主要作为增泡稳泡剂和增稠剂,而非主清洁剂(注意:椰油酰胺DEA因可能含有亚硝胺杂质,在某些地区受到限制)。
- PEG类乳化剂: 如PEG-7 甘油椰油酸酯,帮助溶解香精、油脂等成分。
- 氨基酸表面活性剂: 温和、亲肤性好,常用于高端或敏感肌产品。
- 椰油酰谷氨酸钠(Sodium Cocoyl Glutamate)
- 月桂酰谷氨酸钠(Sodium Lauroyl Glutamate)
- 椰油酰甘氨酸钠(Sodium Cocoyl Glycinate)
- 甲基椰油酰基牛磺酸钠(Sodium Methyl Cocoyl Taurate)
二、 增稠剂(Thickeners/Viscosity Modifiers)
让沐浴露具有合适的粘稠度(啫喱状、乳液状等),提升使用感和稳定性。
- 氯化钠(食盐): 最常用、最廉价的增稠剂,对SLES体系增稠效果显著。
- 丙烯酸(酯)类/C10-30 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 如卡波姆(Carbomer)及其衍生物,需要中和(如三乙醇胺)才能发挥增稠作用,可提供透明啫喱质地。
- 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cellulose, HEC)
- 黄原胶(Xanthan Gum)
- 聚乙二醇硬脂酸酯(PEG Stearates)
- 椰油酰胺 DEA/MEA/MIPA: 除了稳泡,也有增稠作用。
三、 调理剂/保湿剂(Conditioners/Moisturizers/Humectants)
在清洁后,补充水分或锁住水分,减少皮肤紧绷感,提升洗后肤感。
- 多元醇类: 吸湿保湿
- 甘油(Glycerin) - 最常见
- 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 丁二醇(Butylene Glycol)
- 山梨糖醇(Sorbitol)
- 泛醇(Panthenol, 维生素原B5) - 兼具保湿和修复作用
- 天然保湿因子类似物:
- 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 - 强效保湿
- 尿素(Urea) - 软化角质,保湿
- 油性/脂质调理剂: 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锁水,提供顺滑感。
- 各种植物油(如霍霍巴油、橄榄油、杏仁油)及其衍生物(甘油三酯、脂肪酸)
- 硅油类(Dimethicone, Cyclomethicone, Amodimethicone) - 提供丝滑感,降低其他成分的黏腻感,易冲洗。
- 羊毛脂及其衍生物(Lanolin)
- 脂肪酸酯类(如棕榈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
- 阳离子聚合物: 带正电,能吸附在带负电的皮肤/头发上,改善触感,抗静电。
- 聚季铵盐(Polyquaterniums, 如 Polyquaternium-7, -10, -47)
- 瓜尔胶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Guar Hydroxypropyltrimonium Chloride)
四、 防腐剂(Preservatives)
至关重要!防止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滋生,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的安全和稳定。种类繁多,常见的有:
-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Parabens): 如尼泊金甲酯(Methylparaben)、尼泊金乙酯(Ethylparaben)、尼泊金丙酯(Propylparaben)、尼泊金丁酯(Butylparaben)。高效广谱,但存在争议(尽管主流监管机构认为在限量内安全)。
- 甲醛释放体: 如DMDM乙内酰脲(DMDM Hydantoin)、咪唑烷基脲(Imidazolidinyl Urea)、季铵盐-15(Quaternium-15)。缓慢释放微量甲醛杀菌。部分人群可能过敏。
- 异噻唑啉酮类: 如甲基异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 M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 CMIT/MCI)。高效,但MIT易致敏,在驻留型产品中限制严格,淋洗型(如沐浴露)相对宽松但仍需注意。
- 苯氧乙醇(Phenoxyethanol): 广泛应用,相对温和,常与其他防腐剂复配。
- 有机酸及其盐: 如苯甲酸钠(Sodium Benzoate)、山梨酸钾(Potassium Sorbate)、脱氢乙酸钠(Sodium Dehydroacetate)。在酸性环境下效果较好。
- 天然/替代防腐剂: 如辛酰羟肟酸(Caprylhydroxamic Acid)、乙基己基甘油(Ethylhexylglycerin)、1,2-己二醇/1,2-戊二醇(常作为保湿剂兼有防腐助剂作用)、某些精油(但效果有限且可能致敏)。
五、 香精(Fragrance/Parfum)
赋予产品宜人的香气。是常见的过敏源之一。成分复杂,通常只标注为“香精”或“Parfum”,具体成分属于商业机密。越来越多产品开始使用天然精油调香或标注“无香精(Fragrance-Free)”。
六、 色素(Colorants)
赋予产品各种颜色。可以是合成色素(需符合法规,如CI编号的染料和色淀)或天然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盐)。也有产品使用珠光剂(如乙二醇二硬脂酸酯)产生珠光效果。
七、 酸碱调节剂(pH Adjusters)
调节产品的pH值,使其接近皮肤弱酸性环境(约pH 5.5),减少刺激,并维持其他成分(如某些防腐剂、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和功效。
- 酸类: 柠檬酸(Citric Acid)、乳酸(Lactic Acid)、氢氧化钾(KOH)或三乙醇胺(TEA)调节后残留的酸。
- 碱类: 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三乙醇胺(Triethanolamine, TEA) - 常用于中和卡波姆。
八、 功能性添加剂(Functional Additives)
根据产品宣称的功效添加:
- 舒缓抗敏: 尿囊素(Allantoin)、红没药醇(Bisabolol)、甘草酸二钾(Dipotassium Glycyrrhizate)、积雪草提取物(Centella Asiatica Extract)、燕麦提取物(Oat Extract)。
- 控油/祛痘: 水杨酸(Salicylic Acid,浓度通常较低)、茶树精油(Tea Tree Oil)、硫磺(Sulfur)。
- 美白/提亮: 烟酰胺(Niacinamide, 维生素B3)、维生素C衍生物(Ascorbyl Glucoside)、熊果苷(Arbutin) - 在淋洗产品中效果有限。
- 去角质: 磨砂颗粒(如杏核粉、糖、聚乙烯颗粒)、果酸(AHA,如甘醇酸Glycolic Acid,浓度较低)。
- 特殊护理: 维生素E(Tocopherol,抗氧化)、胶原蛋白/肽(保湿、宣称抗老)、神经酰胺(修复皮肤屏障)等。
九、 其他
- 螯合剂: 如EDTA二钠(Disodium EDTA),螯合水中的钙镁离子,防止它们影响表面活性剂功效和造成沉淀,稳定产品。
- 珠光剂/遮光剂: 如乙二醇二硬脂酸酯(Glycol Distearate),产生不透明的珠光效果。
- 溶剂: 如水(Aqua/Water,占比最大)、乙醇(Alcohol,促渗、清凉感,但可能干燥)。
作用原理总结
清洁: 表面活性剂是核心。它们吸附在皮肤表面的油脂和污垢上,通过亲油基将其包裹,亲水基则朝向水。在揉搓和水流冲洗下,这些被包裹的油污被乳化、分散,最终脱离皮肤表面被水冲走。
起泡: 表面活性剂在揉搓和空气的作用下,形成稳定的泡沫。泡沫有助于增大清洁剂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携带污垢,并提升使用愉悦感。增泡稳泡剂(如甜菜碱、椰油酰胺)对此有贡献。
肤感调节:- 增稠剂:提供合适的质地(稀薄或浓稠),影响涂抹感和冲洗难易度。
- 调理剂/保湿剂:在清洁过程中或洗后,在皮肤表面留下一层保护膜(如硅油、油脂)或吸湿性成分(如甘油、透明质酸),减少水分流失,缓解清洁带来的干燥紧绷感,使皮肤感觉柔软光滑。
- pH调节剂:使产品接近皮肤天然pH值,减少刺激。
安全稳定:- 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生长,确保产品在储存和使用期间的安全。
- 螯合剂:稳定配方,防止硬水离子干扰。
感官体验:- 香精:提供愉悦气味。
- 色素/珠光剂:满足视觉美感。
特殊功效: 通过添加特定活性成分(如舒缓剂、去角质颗粒、水杨酸等)来实现产品宣称的额外功能。但需注意,淋洗类产品中活性成分接触时间短,其功效通常弱于驻留型产品(如乳液、面霜)。
选择建议
- 肤质: 油性肌肤可选清洁力稍强(如含SLES)或控油成分;干性/敏感性肌肤应选温和表活(如APGs, 氨基酸表活, SLES复配甜菜碱)和含较多保湿/舒缓成分的。
- 关注点:
- 温和性: 避开SLS,选择SLES复配甜菜碱/APGs/氨基酸表活的产品。查看防腐体系,避免已知易致敏成分(如高浓度MIT)。
- 无泪配方: 通常使用两性/非离子表活,避免刺激性强的阴离子表活。
- 特定需求: 如需要磨砂去角质、祛痘(含水杨酸)、强效保湿等,寻找对应成分。
- 阅读成分表: 成分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前几位通常是水、主表活、辅表活、增稠剂。香精、防腐剂、色素、功能性添加剂通常排在后面(不代表不重要)。
- 理性看待宣传: “天然”、“植物萃取”不等于绝对安全温和,也可能致敏。关注核心表活体系和是否含已知刺激成分更实际。
了解沐浴露的成分和原理,可以帮助你更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肤质和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