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溶解气体分析(DGA)的技术进展
DGA通过检测变压器油中溶解的故障特征气体(H₂, CH₄, C₂H₂, C₂H₄, C₂H₆, CO, CO₂等)及其浓度和产气速率来判断内部潜伏性故障。
主要进展
智能化诊断算法与模型:
- 超越传统比值法: 传统的罗杰斯比值法、三比值法(IEC 60599)等虽然经典,但存在编码边界模糊、多解性等问题。新型算法极大提升了诊断精度:
- 机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树(如XGBoost, LightGBM)、K近邻(KNN)等被广泛应用。它们能学习历史故障数据中的复杂模式,对故障类型(如放电、过热)进行更精确的分类。
-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门控循环单元(GRU)等被用于处理时序数据(产气速率)、特征自动提取和复杂模式识别,甚至能预测未来气体浓度趋势。图神经网络(GNN)也开始探索用于结合变压器拓扑信息。
- 混合模型与集成学习: 结合多种算法的优势(如DBN-SVM, CNN-LSTM),或采用集成方法(Bagging, Boosting)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 多气体分析与特征工程: 不再局限于几种比值,而是综合利用所有可测气体浓度、总烃、产气速率、相对产气速率、气体平衡系数等多种特征,结合特征选择/降维技术(如PCA, t-SNE)构建更全面的诊断模型。
- 不确定性量化: 新模型开始尝试提供诊断结果的不确定性估计,帮助运维人员理解判断的置信度。
在线与实时监测:
- 高性能在线传感器: 色谱传感器(如微型气相色谱)、光声光谱传感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等技术的成熟和成本下降,使得连续、实时的油中气体监测成为可能。这大大缩短了故障发现时间。
- 数据采集与传输: 物联网(IoT)技术使得在线监测数据可以方便地远程传输到云端或本地服务器。
- 边缘计算: 部分分析算法部署在监测设备端(边缘),进行初步诊断和异常预警,减少数据传输量,提高响应速度。
数据融合与综合诊断:
- 结合其他油务数据: 将DGA数据与油中水分含量、酸值、介损因数、糠醛含量(纸绝缘老化指标)等油化验数据结合分析,提供更全面的变压器健康状态评估。
- 结合电气试验数据: 与局部放电、绕组变形、介损等电气试验结果关联分析,相互印证,提高诊断可靠性。
标准化与规范化:
- IEC 60599 的修订: 标准持续更新,纳入新的诊断方法和经验。
- CIGRE工作组成果: 国际大电网会议工作组发布报告和导则,推动DGA技术的最佳实践。
二、 局部放电(PD)监测的技术进展
PD监测通过检测变压器内部绝缘缺陷处产生的微小放电脉冲信号,评估绝缘系统的状态,是预测性维护的关键。
主要进展
传感器技术:
- 高频电流互感器(HFCT): 性能提升(带宽、灵敏度、抗饱和能力),安装更便捷(通常卡在接地线上),成为最主流的方法之一。
- 超高频(UHF)传感器: 技术日益成熟,灵敏度高,抗外部干扰能力强(利用变压器油箱的屏蔽效应)。新型传感器设计(如内置式、外置式优化)提高了适用性和信号质量。多传感器阵列布置可实现放电定位。
- 超声波传感器(AE): 在固体绝缘(如绕组、纸板)缺陷定位方面有优势。传感器灵敏度和抗振动噪声能力提升。
- 光纤传感器:
- 光纤声学传感器(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 DAS / Fiber Bragg Grating, FBG): 利用光纤对声波/振动的敏感性,可长距离、多点位监测,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大型变压器内部布设。
- 光纤电场传感器: 直接测量局部放电产生的瞬态电场,灵敏度高。
- 瞬态地电压(TEV)传感器: 主要用于开关柜,在变压器箱体上也有应用,作为辅助手段。
- 多传感器融合: 同时使用多种类型传感器(如HFCT + UHF + AE),结合各自优势,提高检测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和定位精度。
信号采集与处理技术:
- 高速高分辨率采集卡: 能够捕获更完整的PD脉冲波形,为后续分析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 先进的降噪与分离技术:
- 小波变换与时频分析: 仍然是处理非平稳PD信号和去噪的核心工具,算法不断优化。
- 盲源分离: 如独立分量分析(ICA)、主成分分析(PCA)用于分离混合的PD信号和噪声。
- 深度学习降噪: 使用CNN、自编码器等模型直接从原始信号中学习并滤除噪声,效果显著。
- 脉冲波形分析(PWA): 对单个PD脉冲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幅值、极性、频谱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识别放电源类型(电晕、沿面放电、内部放电等)和定位。
模式识别与智能诊断:
- PRPD图谱智能识别: 传统的相位分辨局部放电图谱仍是重要工具,但识别自动化程度大幅提升:
- 特征提取: 从PRPD图谱中自动提取统计特征(如Skewness, Kurtosis)、图像特征或利用CNN直接学习图谱特征。
- 分类算法: SVM、RF、CNN等被广泛用于对PRPD图谱进行自动分类(放电类型识别)。
- 单次脉冲序列分析: 结合PWA,利用脉冲序列的时间间隔、幅值分布等特征进行放电类型识别和严重程度评估。
- 深度学习端到端诊断: 使用CNN、RNN/LSTM等模型直接处理原始PD脉冲序列或PRPD数据,实现从信号到诊断结果的端到端学习,减少人工特征工程的依赖。
- 迁移学习与少样本学习: 解决实际应用中标注数据不足的问题,利用预训练模型或小样本学习技术提升模型在特定场景下的表现。
- 放电定位算法优化: 基于时差法(TDOA)的定位算法精度提高,结合声电联合定位(UHF+AE)效果更好。基于机器学习的定位方法也在探索中。
在线与连续监测系统:
- 高性能在线PD监测系统: 集成先进的传感器、采集单元、边缘计算能力和通信模块,能够实现7x24小时连续监测、实时报警和初步分析。
- 云平台与大数据分析: 监测数据上传至云端,利用强大的计算资源进行深度分析、趋势预测、多台设备横向比较,并提供可视化报告。
抗干扰技术:
- 硬件抗干扰: 优化传感器设计(如UHF传感器的带通滤波、方向性),采用差分测量、屏蔽措施。
- 软件抗干扰: 前述的先进降噪算法(小波、ICA、深度学习)是核心。空间滤波(利用多传感器阵列)、数字差分技术等也有效。
- 脉冲鉴别: 基于脉冲波形特征或模式识别区分真实的内部PD和外部干扰(如电晕、开关操作)。
三、 综合与未来趋势
多参量信息融合: DGA、PD、油化、电气、振动、温度等多种监测数据的
深度融合与协同分析是最高效、最可靠的状态评估方式。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如多模态学习)挖掘数据间的关联,构建更全面的“数字孪生”健康模型。
人工智能深度应用: AI(尤其是深度学习)在特征提取、模式识别、故障诊断、趋势预测、寿命评估等各个环节将持续深化,推动诊断向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发展。可解释性AI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边缘智能与云计算协同: 边缘端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的任务(如异常检测、初步分类),云端进行深度分析和长期趋势管理。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推动不同厂商设备数据格式和通信协议的标准化,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和分析。
预测性维护与风险管理: 基于状态监测数据,结合设备历史、运行工况、环境因素等,进行更精准的剩余寿命预测和风险评估,优化维修决策。
成本下降与普及化: 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高性能传感器和在线监测系统的成本将持续下降,使其在更多电压等级和更广泛的变压器上得到应用。
挑战
- 数据质量与标注: 高质量、标注准确的故障数据获取困难,制约AI模型性能。
- 复杂故障的识别: 多种故障并存、微弱早期故障的识别仍是难点。
- 系统可靠性与误报率: 在线监测系统自身的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和降低误报率至关重要。
- 成本与投资回报: 对于部分用户,尤其是中小型电网或工业用户,全面部署先进在线监测系统的成本仍需考虑。
- 专业人才: 理解和有效利用这些先进技术需要专业知识。
总结
DGA和PD监测技术正经历深刻的智能化、在线化和融合化变革。AI、高性能传感器、边缘计算和物联网是主要驱动力。这些进展显著提升了变压器老化状态检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实现基于状态的预测性维护、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未来,多参量深度融合、AI深度应用和系统成本优化将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