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墓葬中出土的古人骨骼,是研究古代社会最直接、最珍贵的“生物档案”之一。通过系统的骨骼研究(生物考古学/古病理学),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人的众多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基本信息与人口结构
年龄与性别: 这是最基本的信息。通过骨骼特征(如骨盆、颅骨、牙齿萌出与磨损、骨骺愈合等)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个体死亡时的年龄和性别。这有助于:
- 了解古代社会的平均寿命、婴儿/儿童死亡率、男女比例。
- 推断社会结构(如是否存在性别比例失衡、特定年龄段的死亡高峰)。
- 分析特定墓葬习俗(如不同年龄/性别个体的随葬品差异)。
身高与体型: 通过长骨(如股骨、胫骨、肱骨)的长度可以估算个体身高。结合骨骼粗壮程度、肌肉附着点的大小,可以推断其体型和肌肉发达程度,间接反映营养状况和劳动强度。
二、 饮食与营养状况
牙齿磨损与龋齿:- 磨损模式: 牙齿表面的磨损程度和模式能直接反映食物类型。粗糙、富含纤维或含沙砾的食物(如未精加工的谷物、根茎类)会导致严重的平面磨损;精细食物(如精米、面粉)磨损较轻;特定行为(如用牙处理皮革、纤维)也可能留下特殊痕迹。
- 龋齿率: 龋齿(蛀牙)的发生率与摄入碳水化物(尤其是糖和淀粉)的频率和数量密切相关。高龋齿率通常指示农业社会(依赖谷物)或能获取蜂蜜等天然糖类的社会;狩猎采集社会的龋齿率通常较低。
稳定同位素分析:- 碳同位素: 主要区分以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部分树木)为主食还是以C4植物(如玉米、小米、高粱)为主食,以及摄入这些植物的动物(食草动物)的比例。
- 氮同位素: 反映个体在食物链中的位置(营养级)。较高的氮同位素值通常意味着摄入了更多的动物蛋白(肉类、奶制品、鱼类)。结合碳同位素,可以更精细地重建食谱(如区分淡水鱼、海鱼、陆生动物)。
- 锶同位素: 可以推断个体的出生地或迁徙轨迹(骨骼中的锶反映其童年/青少年时期生活地的地质特征)。
- 氧同位素: 也可以提供关于气候和迁徙的信息。
营养缺乏性疾病:- 贫血: 颅骨顶骨和眼眶上出现的多孔性骨病变(如筛状眶顶、顶骨多孔性肥厚)常与缺铁性贫血或其他溶血性贫血(如疟疾、寄生虫感染)有关。
-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 在骨骼上表现为骨膜下出血、骨膜反应、骨皮质变薄、骨质疏松等,尤其在长骨、肋骨、颅骨。
- 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骨软化症): 佝偻病影响儿童,表现为长骨弯曲(如弓形腿)、骨骺肿大、肋骨串珠、颅骨软化(方颅)。骨软化症影响成人,表现为骨痛、骨盆变形(影响分娩)、假性骨折等。这些病变与光照不足(纬度、生活方式)、饮食缺乏维生素D有关。
- 其他缺乏症: 如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生长迟滞(身高低于预期)。
三、 劳动强度、活动模式与职业
骨骼形态改变:- 肌肉附着点: 长期、重复性的特定活动会使相关肌肉发达,导致骨骼上肌肉附着点(肌腱、韧带附着处)变得粗大、隆起、甚至形成骨刺。例如,农耕者可能有发达的肩臂肌肉附着点;陶工的手指骨可能有关节变化;长期背负重物可能导致脊柱棘突或肩胛骨的改变。
- 关节退行性变: 长期负重或重复性活动会导致关节(如脊柱、膝盖、髋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的骨关节炎,表现为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关节面硬化、关节腔变窄等。特定部位的关节炎可以提示特定活动(如长期跪姿导致膝盖关节炎;弯腰负重导致腰椎关节炎;拉弓导致肩肘关节炎)。
- 骨骼变形: 如长期骑马可能导致股骨特定形态改变;长期盘腿坐可能导致胫骨扭转;特定工种(如鞋匠)可能导致脚趾骨变形。
应力性骨折与疲劳性骨损伤: 长期、反复的机械应力可能导致骨骼出现微骨折或特定部位的应力性骨折(如长途行军的跖骨)。
四、 创伤与暴力
意外创伤: 如骨折(尤其是长骨、肋骨、颅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是否对位良好、有无感染)能反映当时的医疗护理水平和社会支持(是否得到照顾)。
人际暴力:- 武器伤: 刀砍伤、矛刺伤、箭伤、钝器打击伤(如石斧、棍棒)会在骨骼上留下特征性的痕迹(切痕、穿孔、凹陷骨折)。分析创伤位置、方向、严重程度可以推断暴力性质(战斗、处决、谋杀、家庭暴力)和使用的武器。
- 防御性创伤: 前臂尺骨上的骨折常是格挡打击造成的。
- 颅骨创伤: 非常常见,是研究古代社会冲突和暴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处决与献祭: 特定部位的致命伤(如斩首、颈椎脱臼)或特殊处理方式可能指向仪式性暴力。
五、 疾病与感染
感染性疾病:- 非特异性感染: 骨膜炎、骨髓炎(骨骼感染)会在骨骼表面形成新骨沉积(骨膜反应)、骨皮质破坏、死骨形成等。通常由伤口感染或血源性播散引起。
- 特异性感染:
- 结核病: 主要影响脊柱(导致椎体破坏、塌陷、脊柱后凸畸形 - 即“驼背”),也可见于关节(如髋关节)、肋骨。
- 麻风病: 主要影响面部骨骼(鼻骨塌陷、上颌骨吸收导致“鞍鼻”)、手部小骨(指骨吸收导致“鹰爪手”)、足骨。
- 梅毒: 晚期梅毒可导致颅骨“绒毛状”增生、胫骨“军刀状”变形、骨炎、骨膜炎等(注意:梅毒是哥伦布大交换后才传入旧大陆的)。
- 其他: 如布鲁氏菌病(影响脊柱、骶髂关节)、真菌感染等也可能留下骨骼痕迹。
退行性疾病: 主要是骨关节炎(见上文)。
先天性疾病与发育异常: 如脊柱裂、侏儒症、巨人症、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
肿瘤: 骨骼上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如骨瘤、骨肉瘤、转移癌)相对少见,但也能提供重要信息。
六、 压力与生活史事件
发育压力标记:- 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 牙齿生长期间(主要在婴幼儿期),严重的生理压力(如疾病、营养不良)会暂时中断牙釉质形成,在牙齿表面留下横向的凹槽或线条。通过测量线条距离齿颈部的距离,可以精确推断压力事件发生的年龄。
- 哈里斯线: 长骨生长期间(主要在儿童期),严重的生理压力会暂时中断骨生长,在X光片上表现为长骨骨干末端的横向致密线。也能反映压力发生的年龄。
生育相关: 骨盆上的某些特征(耻骨联合面形态、分娩伤痕)有时可用于推断女性是否生育过,但需谨慎。
重要提示与局限性
保存状况: 骨骼保存完好是研究的前提。酸性土壤、潮湿环境、人为破坏等都会严重影响骨骼的保存和信息提取。
代表性: 墓葬中出土的骨骼只代表了当时社会中被埋葬的那部分人(通常是社会上层或遵循特定葬俗的群体),可能无法代表整个古代社会,尤其是底层或特殊处理(如天葬、水葬)的人群。
诊断不确定性: 很多骨骼病变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贫血的病变可由缺铁、寄生虫、遗传病等引起)。古病理学家需要结合多种证据(病变形态、分布、考古背景、民族志资料)进行综合判断,有时只能给出可能性而非确定性诊断。
“无声”的疾病: 许多重要疾病(如心脏病、肺炎、大多数消化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不会在骨骼上留下痕迹。因此,骨骼记录反映的是慢性的、影响骨骼的病理过程。
个体差异: 个体对疾病、营养缺乏、劳动强度的反应存在差异。
多学科交叉: 骨骼研究需要结合考古学背景(墓葬结构、随葬品、葬式)、环境考古学(土壤、气候、动植物遗存)、历史文献学等多学科证据,才能得出更全面、准确的结论。
结论
通过对墓葬中古人骨骼的系统研究,生物考古学家能够重建古代人群的人口结构、饮食模式、营养状况、劳动强度与活动模式、职业特点、创伤经历(意外与暴力)、疾病负担、环境压力、迁徙历史等丰富信息。这些信息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生存策略、经济模式(狩猎采集/农业/畜牧)、社会等级、冲突水平、医疗认知、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直接证据。骨骼是古人生命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尽管解读存在挑战和局限,但它依然是打开古代社会之门的核心钥匙之一。